(大公文匯網(wǎng)記者 張仕珍 延安報道)露天的場地、土坯砌成的講臺、行走的背板……在陝西省延安市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革命青年們「邊學習邊戰(zhàn)鬥」的場景令來自香港的中學師生看到了青年一代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責任與擔當。8月13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的「尋根鑄魂·同心築夢」陝西尋根考察團來到抗大紀念館,了解這座「烽火中的大學」的革命歷史。
據(jù)了解,抗日軍政大學,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其前身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校址遷往延安。學校堅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以強調理論聯(lián)繫實際的教學方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出了十多萬名抗日幹部。
參觀完抗大紀念館後,港生劉澤希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肝以緛K不知道抗大具體是什麼情況,但聽了講解才知道,原來當年抗大的學員也比我們大不了幾歲,有的甚至還是孩子,比我還小,卻因為時代的原因被迫迎接戰(zhàn)爭,來不及好好學習就得投身其中。」劉澤希說。
在她看來,抗大是一所雖然條件艱苦,但學員都懷著愛國熱忱、充滿正義感的學校。「通過參觀,我們了解到當時抗大作為軍校,其教導方式是很特別的,也設置了很多課程,內(nèi)容非常豐富?!箘上8嬖V記者,她很敬佩那些敢於上前線的人,因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她對戰(zhàn)爭沒有切身的感受,而這種幸運是革命前輩們給的。
抗大簡陋的教學場景亦讓學生們深受觸動。港生劉向淇說,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很多人都要自己搬椅子去上學,而且露天的場地、土坯砌成的講臺等,條件非常艱苦?!傅屓艘馔獾氖?,抗大學員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大家也會玩撲克牌、學跳交誼舞,開展文娛活動,說明大家都有很樂觀的精神?!?/p>
仁濟醫(yī)院王華湘中學中三學生梁穎彤告訴記者,在抗大紀念館內(nèi),一幅紅軍回延安受到老百姓愛戴的畫作令她印象深刻。「當年革命前輩們打江山非常辛苦,但是從畫面來看,他們辛苦的付出是偉大的,也是值得的。」梁穎彤說,作為青年學生,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了解歷史,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當天,「尋根鑄魂·同心築夢」陝西尋根考察團還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了解中共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歷程。

